中新经纬8月11日电(周奕航)“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我居然要贴钱上班。”在北京市某股份制银行工作一年多的刘博(化名)是一名客户经理,他的日常是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产品,并接受银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所有任务中,我最头痛的就是银行布置的揽储任务。”刘博如是说。
“6月底我花了大几千块找中介买存款,总算达到了行里的800万存款要求。但没想到第三季度还要拉2000万存款,感觉自己就是个大冤种。”
揽储难倒银行人
【资料图】
“生命不息,任务不止。银行的小伙伴,苦存款久矣。没办法,谁让这是我们的工作呢。”刘博感叹道。
事实上,许多银行的一线员工都难逃被“存款任务”支配的命运。无论是国有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亦或是信用社,都会在不同时点向员工下达或大或小的揽储指标。于是,在每一个季度尾、年度末,都是银行人最紧张的时刻——他们盘点人脉、寻找资源,忙得不亦乐乎。
“银行人都是老演员了。”谈及季度末年末的揽储任务,某国有大行客户经理松松(化名)说:“时点冲刺拉来的存款,全都是当天转进来放几天再转走的,最可气的是每个季度都得演一次。”
与刘博、松松相比,今年32岁的阿星(化名)对待揽储的态度从容许多。“我是银行老员工了,手里积累了一些靠谱的资源,能够缓解一部分压力。但这两年情况有所不同,存款利息下调,大家开展工作难度也直线上升。即便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仍会有些时候,压力大到想喊‘救命’。”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家银行向员工下达的揽储指令有所不同——有的银行以季度为单位,要求员工在季度内完成千万级别的存款指标;有的则缩短时间线,要求员工每个月至少完成一百万元以上的揽储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揽储牵动着许多银行人敏感的神经。
至于无法完成揽储任务会产生的后果,某股份制银行北京某网点员工小月(化名)向中新经纬表示,银行会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员工的绩效直接关联。有的银行直接扣掉绩效工资,但她所在的银行实行“积分制”,如无法完成任务扣当月积分,后续将影响员工的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
“下达存款任务的时点取决于银行什么时候缺少这笔存款。”小月补充道,比如上个季度缺少存款,下达揽储任务专项就会与员工的积分勾连。“大家都胆战心惊,因为一旦网点业绩不好,后续所有人就要集体加班,上个月就是,每天晚八点才能下班。”
“五点半下班纯粹是大家对银行的误解,我们只是五点半后不对外营业而已。”小月称,晚上五点半到八点之间,她和同事们要一直打电话联系客户,推荐产品。“给客户打电话时,有人不接,有人在地铁上,有人在开车,有人在做饭,还有人在带娃……只有我们在拉存款和卖产品。”
毕业后成为一名“银行萌新”的池钰(化名),回忆起自己初入银行的场景时,用“一腔热血”四个字来形容。“当时我们一共有5个小伙伴,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了。她们离开的原因,无非就是每天要面对与预期不符的工作内容、苛刻的考核制度,偶尔还要面对难缠的客户。”
如今的松松,也被日复一日的揽储等工作任务磨平了棱角。在此之前,松松最大的爱好就是旅行和拍照,但现在的她,休闲活动少之又少,“有时间只想在家里休息睡觉”。
“贴钱”上班?
当银行员工还在为繁重的揽储任务发愁时,社交、网购平台悄然兴起“存款推广中介”。
来源:电商平台
所谓“存款推广中介”,实际就是对接存款资金买卖方的“黄牛”。他们游走于银行和客户之间,协助完成各类指标之余,寻找套利机会并获取相应的佣金。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之下,有的银行员工选择通过“存款中介”,自掏腰包完成名目繁多的业绩指标。
在小红书、淘宝、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有大量的网帖与“存款冲量”“揽储”有关。在某电商平台上,中新经纬以“存款任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店铺产品月销量达到了60件以上。
有银行员工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发布存款需求的帖子后,有多名中介主动找来询问待完成指标要求,甚至在评论区上演了一出“竞价”戏码。货比三家后,她最终选择了一个时间合适、佣金可接受的中介,赶在月底前完成了揽储指标。
来源:小红书
中新经纬以银行员工的身份咨询了多名存款中介。整个过程中,中介在确认购买者所在银行、需要存款数量以及存款进出时间后,会更新实时报价。双方达成一致后,购买者将银行工号发给中介,中介会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入金,最后由购买者支付尾款。
关于具体的报价情况,中新经纬以“500万元”“8月15日存入”“一个月时间后转出”为前提条件,不同中介给出的报价有所不同。“存一个月整,每天万1.8,也就是存入一万元,每天收费1.8元,一个月共1.8*500*30=27000元,你是新客户,我再给你便宜500元。”其中一名中介表示。
除此之外,也有中介开出了“万1.6一天”“万1.3一天”的价格。为了打消顾虑,上述中介解释称,现在这个时点价格便宜,适合入手。通常月底、季度末和年末的存款冲量价格很高,今年6月底“万8一天”的价格,有很多人抢着要。
至于存款冲量的操作是否存在风险,另一名中介花花(化名)表示,一般是通过网开二类电子账户存入,银行员工负责提供二维码或网点机构名称。“确保业绩算在你头上,我们来找资金存款,完成后你再付款就行。我们会根据资金的额度分散几个人去开户,一年内绝不销户。”花花再三保证。
对于“自掏腰包买存款”的现象,有银行员工表示,这虽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很多时候确实能解燃眉之急。她曾经花800元冲了100万存款,但如果不能完成任务,罚金至少要一千多元。相比之下,她觉得这笔买卖不算亏。
也有人对该行为嗤之以鼻。“银行每月基本工资四五千,算上各种补贴,到手最多一万出头。月末还要买个存款花个几百几千,我到底图点啥?”
一位不愿具名的城商行员工向中新经纬表示,虽然各银行在“拉存款”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情况就是,存款在各支行与营业网点之间分布并不均衡。具体而言,“存款搬家”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对于各银行来说,守住存量存款的同时,还要努力去“挖”别人墙脚。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经纬表示,银行员工完不成任务,靠网购冲业绩属于违规行为。对于银行来说,通过这种方式买来的“客户”质量较低,没什么实际意义。除此之外,对于被“买”的客户来说,将大量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提供给第三方,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当然,银行总行给基层机构和员工下达任务要科学合理,否则就会导致员工行为异化跑偏。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层面也一直要求商业银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近年来,因违规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指标或绩效考核不合理导致部分基层网点存款“冲时点”等违规行为,包括浙江浦江农村商业银行、青海化隆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均收到过罚单。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罗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