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4月26日电 题:净息差下滑提示银行加快优化结构、推动产品创新
作者 周茂华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以来,银行净息差水平下滑引起关注。根据媒体统计,截至4月24日,已有25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有7家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23年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为1.8%(含)。
净息差是指当期银行净利息收入与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净息差上升,意味着当期同样规模的银行生息资产获得的利息收益多,反映商业银行当期盈利能力强。因此,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其中,生息资产主要是指当期能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利息收入的在外存放资金或出借的资金,例如:银行各项贷款、同业存款、同业拆放、债券投资、银行在央行的存款等。
银行净息差变化受影响因素较多。一是,贷存款利差。截至目前,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仍是贷款和存款间的利差,由于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等,导致贷存利差变化,进而影响银行净息差;二是,金融市场波动。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等金融资产规模和占比增加,这些资产收益波动也会影响银行净息差。此外还与储户(客户)行为变化、银行自身经营水平等方面有关。
据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了17基点,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净息差首次跌破2%,且2022年四个季度净息差呈逐季下行之势。
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主要是近年来特殊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加大经济逆周期调节,持续让利实体经济,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银行存款快速增加,同时,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化,长期限存款成本相对高等;受复杂环境影响,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也使得银行持有的金融升息资产的收益波动加大。
不过,预计2023年银行净息差有望稳中有升,主要是国内宏观环境变化:一是,国内经济活动稳步恢复,实体经济信贷融资需求回暖,银行贷款利率逐步趋稳;二是,国内储蓄存款维持高位,存款市场保持正常竞争秩序,银行存款负债管理主动性明显增强;三是,国内经济稳步复苏,金融市场情绪回稳,有助于改善银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但长期看,由于利率市场化深化,金融市场发展,市场竞争与金融脱媒等,银行贷款利率仍面临下行压力。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银行净息差“警戒线”,也就是银行最低盈利要求,银行作为特殊的工商企业,需要保持最低盈利以满足股东分红、资本补充等方面的刚性支出需求,保障银行稳健可持续经营。因此,银行净息差低于“警戒线”就可能对银行业务发展、股东分红、融资等方面构成压力。
这也提示银行加快优化结构、推动产品创新。目前银行利润最大来源还是来自信贷业务,所以存款对各家银行来说都很重要。稳定净息差方面,银行需要稳定负债成本基础上,优化负债结构,合理测算和控制长期限存款产品发行量。稳步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并积极推动中间业务和轻资本发展,为银行带来尽可能多的活期存款。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经营效率,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式服务需求。(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编辑:郭晋嘉】
标签: